ag平台有哪些
ag平台有哪些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ag平台有哪些 > 新闻动态 >
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?官员回答: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_甘肃_王亶望_灾情

乾隆四十六年,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起集体贪污案件在甘肃爆发。该案涉及甘肃一省的190多名官员,从布政使到州县官员几乎全部卷入其中。这起案件也打破了清代抄家数量的纪录,堪称历史上最庞大的贪腐案件。

熟悉清史的人应该一眼就能认出,这便是乾隆晚期广为人知的“甘肃捐监冒赈案”。所谓“捐监”,是指通过捐纳一定的财物来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,成为监生后便有机会进入官场。这种方式本来是一条较为常规的仕途通道,但在甘肃这片贫瘠的西北土地上,它却演变成了腐败的温床。

甘肃位于大清的西北边陲,地势贫瘠,经济匮乏,一直是最贫穷的省份之一。根据《清史稿》的记载,甘肃每年的财政收入往往难以维持支出,甚至需要周边省份的支援才能维持基本的运作。在发生灾荒时,甘肃的粮食储备远远不足以应对民众的需求,户部的拨款又常常解不了燃眉之急,因此,捐监制度便应运而生。

展开剩余76%

乾隆三十九年,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,建议恢复捐监的旧规。具体操作由刚刚从浙江调任到甘肃的布政使王亶望负责。王亶望与兰州知府蒋全迪一道,商讨出了实施方案。根据当时的规定,捐监并不是直接用银两购买官职,而是以“本色粮米”作为捐纳物,每名捐纳40石粮食。这一制度自康熙时期便开始执行,并未做出大幅改变。然而,王亶望的想法显然并不简单,他逐渐在这一制度的灰色地带中寻求利润空间。

乾隆三十九年,甘肃省的捐监制度开始发生变化。王亶望上奏称,由于甘肃缺乏现粮,提议将粮食按市价折算成银两,由官府集中购买。这一改动为后来的腐败埋下了伏笔。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,一石粮食大约折合一两银子,意味着每名监生需要捐纳40两银子。然而,实际操作中,捐纳的银子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,布政司甚至规定要交纳额外的“公仓费”7两,价格逐步攀升至每名监生55两。朝廷定价40两,实际收取55两,差价中的7两用于公费,剩余的8两则被各级官员揣入私囊。仅在乾隆四十五年,甘肃共收取捐监生32760名,浮收的银两便超过了26万两。

王亶望和地方官员通过这一手段赚取的银两并未满足他们的胃口,于是他又想出了其他办法。一方面,他向户部申请拨款,用于修建大量粮仓。由于捐监转化为现银,官府需要集中购买粮食,因此必须有足够的仓库来储存这些粮食。以凉州府的永昌县为例,该县一次性新建了70间粮仓,张掖县则增加了280间。然而,这些粮仓的实际存粮却寥寥无几,大部分仓库为空,名存实亡。实际上,这些粮食的采购金额早已被王亶望和相关官员吞噬。

另一方面,王亶望还采取了捏造灾情的手段,以便进一步增加捐监的数量。地方官员被要求在捐监数目确定后,再根据需要虚报灾情,甚至以“无灾”报“有灾”。王亶望的做法极为巧妙,他将各地的灾情信息集中起来,再通过人为干预,夸大灾情的严重性,使得上报的受灾情况远超实际。这一做法使得甘肃每年都出现灾情,奇怪的是,甘肃本地的百姓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,却每年都有两万多人报名捐监,而且捐赠人数逐年上升,这引起了乾隆帝的疑虑。

乾隆帝在得知此事后,感到事情异常可疑。乾隆帝在听取军队报告时,特别提到了甘肃的灾情与王亶望上报的情况不符。为了彻底弄清真相,乾隆四十一年,乾隆帝派遣刑部尚书袁守侗和侍郎阿扬阿前往甘肃调查。王亶望似乎已经察觉到乾隆的怀疑,对此次调查高度重视,提前做了布置。

钦差大臣到达甘肃后,进行了实地调查,表面上并未发现大规模的腐败行为,所有官仓看似都充满了粮食。实际上,这些粮食大多是官府临时调拨的,调查结果也呈报给了乾隆帝,甚至让他暂时相信了甘肃的灾情报告。此时,捐监冒赈案件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,直到乾隆四十六年,甘肃回民的起义揭开了事情的真相。

当时,回民苏四十三起义爆发,叛军攻占了兰州府。朝廷派遣大军进行镇压,指挥官阿桂在报告战况时提到,初六日大雨一直下到初九日才停。乾隆帝突然想到,以前王亶望上报的“旱灾”情况与此大雨形成鲜明对比,这引发了他的强烈怀疑。于是,乾隆帝决定再次启动调查。

在经过一轮新调查后,发现甘肃省的灾情报告普遍被捏造。甘肃共有53个州县上报灾情,但其中16个县的捐监与灾情并无关系,46个县则为捐监而伪造灾情,部分地方甚至报告了不存在的灾情。调查的结果让乾隆帝震惊,他随即下令严惩涉案官员。最终,甘肃省190多名官员被定罪,王亶望被判罪并被押解到京城。经过审讯,王亶望承认了自己在贪污和伪造灾情中的罪行。当乾隆帝问他贪污了多少银两时,王亶望的回答是:“历年来所得银两约有数十万两,具体数目已记不清。”他家中的财产最终被评估为高达1087448两,相当惊人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ag平台有哪些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